当前位置:百科伴 >

历史

>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称赞谁的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称赞谁的

魏徵。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称赞谁的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公元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魏征少时贫困,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

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后迁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劝戒李世民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仁义”行事,无一不受到李世民的采纳。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魏征奉命主持编写的《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时称五代史)等完稿。其中《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和《齐书》的总论都是魏征所撰,时称良史。魏征因此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元月二十三日,魏征病逝。

享年六十四岁,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的是哪位大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说的是魏徵。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魏徵的。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谁的

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旧唐书·魏徵传》: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称赞谁的

这句话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旧唐书·魏徵传》: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

魏征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屋。

不久,魏征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什么的评价

这是唐太宗称赞魏征的。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也是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是多人的付出,多人的参与才可成。

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谁的评价?

;     01      魏徵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该句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 。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治河北省晋州市鼓城村)。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

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

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徵的主要成就:      一、政治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二、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

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      三、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首次出自《孟子·公孙丑上》。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事实,力劝李世民偃革兴文,实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致化”思想。李世民即位初,曾与群臣谈及教化百姓之事。李世民认为大乱之后,恐怕难以教化。

魏徵则认为:“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他举例说,犹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一样。他还批驳大臣封德彝的“人渐浇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的说法,认为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他又进一步说:“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四、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是儒家思想,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德、礼、诚、信:一个明哲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靠严刑峻法,而在于行仁由义;光凭法律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是办不到的。

标签: 得失 以人为镜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baikeban.com/lsbk/levw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