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科伴 >

教育

> 信不由衷是什么意思?

信不由衷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于内心。比喻假意敷衍

信不由衷是什么意思?

成语名字:信不由衷

成语发音:xìn bù yóu zhōng

成语解释:信:诚实;衷:内心。诚实不是出于内心。比喻假意敷衍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 信不由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及故事?

成语: 信不由衷 成语简解编号 : 2953 成语 : 信不由衷 注音 : ㄒ|ㄣˋ ㄅㄨˋ |ㄡˊ ㄓㄨㄥ 汉语拼音 : xìn bù yóu zhōng 参考词语 : 言不由衷 释义 : 义参「言不由衷」。见「言不由衷」条。Emoji符号 : ‍️由衷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信不由衷”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成语详解典故说明 :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诚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软弱,王室政权完全掌握在诸侯国的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手里。对于这样的情况,周平王常常觉得不安,所以想将部分权力转移到虢公手上。郑庄公得知后,前往质问,周平王慑于庄公的气势,只好赶紧否认,并且与郑国交换人质以示诚信。但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便真地将政权移转到虢公手里。郑庄公大为愤怒,于是强夺了周朝两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报复。周、郑两国从此交恶。史家对这件事的评论是:如果承诺不是发自于内心,即使强留人质作为抵押,仍然无法保证彼此能信守约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礼法,即使没有任何抵押物,也不会破坏盟约。后来「言不由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今则多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 典源 : 此处所列为「言不由衷」之典源,提供参考。《左传.隐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 无之。 」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君子曰:「信不由中1>,质2>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3>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注解〕 (1)中:同「衷」,内心。 (2)质:音ㄓˋ,人质。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常互以人作抵押,以取信对方。 (3)间:音ㄐ|ㄢˋ,挑拨、分化。 书证 : 01.《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臧洪》引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以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0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若夫臧洪歃辞,气截云蜺;刘琨铁誓,精贯霏霜;而无补于晋汉,反为仇仇。故知信不由衷,盟无益也。」 成语接龙

“信”字结尾的成语

轻诺寡信半疑半信推诚布信开布诚信

“信”字开头的成语

信口雌黄信口开河信誓旦旦信手拈来信口开合信手拈出信手拈得信不由衷信口开喝信不由中

“衷”字结尾的成语

言不由衷信不由衷道不由衷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信不由衷”分成的单字详解:

信, 不, 由, 衷。

清代纪晓岚说过,信不由衷质无益也,什么意思?定采纳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

出自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原文如下: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温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译文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苹、蘩、蕴、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

有《采繁》、《采苹》,《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的。”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执掌朝廷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朝政,却又对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特别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言不由衷

信不由衷,质无益也 [口语]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讲信用不是发自内心,即使有人质也是没有用的

.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

典故:

这是《左传》描写隐公三年,周郑两国国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以交换儿子作为“诚信”,但是,由于各自目的使然,最终“撕票”的故事。说的是:诚信如果不是出自内心,单凭交换人质是无益的。心地光明,互相了解;宽厚相待,彼此体谅,照这种精神行事,再以礼义相约,纵然没有人质,也可以实现“诚信”的目的!

标签: 由衷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baikeban.com/jybk/d4yq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