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科伴 >

教育

>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是孔子提出来的。原文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要学习,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则要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 述而》。

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几个人一起,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来学习,看到不好之处,反思自己及时改正。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扩展资料: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谁提出来的?简短介绍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出自于《论语·述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他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文化一直成为封建时代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但是孔子“述而不作”,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间,只有一部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流传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

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最早由孔子提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幼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谁提出的

这句话是唐代文人韩愈提出的。

选段: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出处:《师说》

文本解读

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ww.baikeban.com/jybk/6gvnkq.html